中国钢铁产量占全球56%,日本仅5%却能掌握全球定价权,凭啥?
发布时间:2021-08-12
  

2020年我国的钢材产量高达13.25亿吨,产量占到了全球67%,其中粗钢产量高达10.53亿吨,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达到56.5%,钢材每年可为我国赚取将近4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是我国对外出口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中国在钢铁产业方面建立起了全球性的竞争力,一方面是跟中国人力成本有关,另一方面是中国的钢铁需求市场促就的中国钢铁企业规模化优势有关。


我们的邻国日本,人工成本是中国的4倍,但是最近这10年来,每年所生产的粗钢产量也接近1亿吨,并且出口的比例逐年加大,有意思的是日本生产钢材的成本,还比中国要低,甚至国内很多钢材企业也不得不承认,在全球钢材市场,日本的市场份额不到5%,却掌握了全球钢材市场的定价权,虽然中国占据了全球2/3的产量,也说得不算。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今年上半年铁矿石价格一路飞涨,一度飙涨到1701元/吨,这也让国内很多钢铁企业压力倍增,因为这会导致钢材的生产成本大幅提高,不过最近短短的一个月里,铁矿石期货主力合约下跌了18%,合约报收852.5元每吨。



对于国际市场上铁矿石价格的涨跌起伏,国内钢企可谓是小心翼翼,对于国内利润微薄的中小钢铁企业而言影响巨大,相反日本的钢铁企业相对而言就比较从容,影响就相对小很多,那么日本同样也是全部进口铁矿石,怎么就不担心呢?


原因在于,由于日本钢铁制造业发展较早,日本本国又没有铁矿石资源提供,因此日本财团巨头很早就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要素进行了海外投资,在全球铁矿石的主产区都有资本布局。



在澳洲、加拿大、印度、智利和巴西等铁矿石主要产区,都有日本钢铁产业资本的投资。比如,日本新日铁、三井、住友控制罗布河公司 43%的股份;三井控制 MBR 公司 50%的股份; JFE 与 CVRD各控股 50%合资开发 Fabrica Nova 矿山;三菱控制加拿大 IOC 公司 28%的股份;三井在 BHP 的 Newman 和 Jimblebar 矿山分别占有10%和 4.2%的股份。



通过对上游资源的控制,这些日本钢铁产业巨头在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的上涨,可以在上游实现获利,从而缓冲在下游粗钢市场的薄利甚至亏损。因为有日这些日本钢铁巨头的持股,因此近年来日本钢铁产业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中总是率先达成涨价协议,这又变相地提高了日本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虽然从钢铁产量上而言,中国是日本的10倍,但是在国际市场占有率方面,直到2006年中国才超过日本,在2020年全年日本共计出口钢材3214万吨,中国钢材出口量为5367万吨,仍然没有超过日本的二倍,日本不如中国10%的产量,却创出这样的出口量,说明在国际市场颇有竞争力。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于日本将钢铁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化为了技术密集型,为了尽量降低成本,日本钢铁巨头采用了多种手段,精简人员和降低人员开支,把一些技术含量低的流程外包给了中小企业,从而减少不必要的人员配置,此外还通过合并重组进行大规模的裁员,到了2010年日本钢铁产业的从业人员只有21万人了。



第三个就是,日本在钢铁产业的铁矿石和原燃料运输保障环节,在远洋运输船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创新,从而使得日本的远洋海运和港口设施等物流成本产生了全球性的竞争力,培养出了日本三大海运公司,以至于这三大海运公司都能够对铁矿石的期货价格产生操控能力。


跟欧洲和美国相比,日本进口铁矿石和原燃料的海运距离,远高于美国和欧洲多个工业国,所以日本千方百计的发展大型专用船来降低远洋原燃料的费用。这也让日本的海运业在全球矿物运输市场具备了绝对竞争力。



比如在1995年,日本的三大航运公司之一的商船三井就在中国成立了子公司,开始为中国钢铁产业提供运输服务,2004年商船三井就跟上海宝钢签署了20年的运输协议,2007年再一次签署长期承运协议,很快日本的另一大海运巨头川崎汽船也在中国拓展业务,沙钢跟川崎汽船也签署了10年期的运输合同,此后武汉钢铁、首钢均与川崎集团签署长达10年以上的运输合同。


而当时,中国本国的海运公司竞争力都远不如日本三大海运巨头,甚至中国最大的海运巨头中国远洋都节节败退,甚至让中国远洋年度巨亏72亿。


参考资料:《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吉林大学博士生论文,作者孙毅。